查看原文
其他

Hurwundeki 咖啡,伦敦 Shoreditch 区(含少女心事)

白雪 白雪希尔维亚
2024-08-30

上一篇解释了

“9年前写的伦敦咖啡馆”

系列的来源。


以下是第二篇,

Hurwundeki 对我有特别的意义,

这跟一个男孩子有关哈哈。

文末小彩蛋解释一下~


none of the above #7
《济州岛首尔伦敦的Ki和他的异想世界咖啡馆


前言


文字依旧充满着少年气的第二篇,图片也是自己拍的,10年前扛着个有点重的单反相机,很明显好些图并不聚焦。这些年过去了,依然只能拿着手机拍拍,也没耐性研究怎么把照片拍得“更好”,宁愿捕捉某一瞬的真实。但文字带来的慰籍感反而越来越深。


老规矩,先放当年写的的文字。文末新写一点点,一些感叹,一些10年前少女心事 "yesterday once more" 的回顾 ;-)




(一)


绕口的 Hurwundeki 的确是这家咖啡店的名字,我第一次听到后不由得怀疑店主到底有什么别样的算盘;一个游乐操场式的小沙滩的确也是这家咖啡馆的一部分,我看到后不由得好奇店主有什么样的童心。

偶然的一次,与同学们参观完附近艺术家的工作室,来到了这个火车轨道下的拱穹顶咖啡馆小憩。店内外零散着老奶奶的南瓜车,缝纫机,摇晃的木马;那些诱人的糕点,摆在触手可及的桌面上上...... 这一切仿佛都粘上了魔力,让人欲罢不能。我暗暗默念了几遍像芝麻开门暗号般的“HUR-WUN-DE-KI”,决定一定要再次拜访,见见其背后神秘的主人。

约见主人前还是上网调查了一下:结果只是让我更加好奇!首先,Hurwundeki 旗下有自己的美发沙龙屋,以及一家独立设计服装店;其次,店主 Ki 是位韩国人。我按耐不住了,立刻打电话过去。接电话的男声听起来十分稳重,说明天就可以约见 Ki。我问道:“你确定 Ki 明天有空吗?”“当然,我就是 Ki。”


户外室内,穿梭进入一个魔法世界



(二)


出了 Bethnal Green 地铁站,往北走,先会经过无数个看起来有些落败的快餐店,印度串烧店,家具批发店...... 东伦敦有许多正在萌芽的与革新的街区,在一条不起眼的街里可能就有些新鲜玩意儿。

到了店外(Hurwundeki 的招牌下写着 Cafe、Antique、Play),看到这片有点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沙滩小游乐场,我的头脑中开始闪现达利和米罗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小翘翘板,宝石蓝小三轮车,撅着屁股的大象,都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在哪里。仿佛耳边还听得到孩子们嬉戏的声音。我沿着斜铺的石板路推开门走进店内。

昏黄却温暖的的水晶灯下诱人的美食,美丽的店员看起来很单纯,不像是巫婆奶奶变身的。小黑板上写着每日的时令汤菜。我点了一个野菊花茶,一回头看到了有些褪色的粉笔牌子:Parents! Please, Mind Your Children(做父母的,恳请照顾好你们的小孩子!)不禁为这幽默感会心一笑。


走过一个有些掉漆的白色小拱门,我进入了一个像是没落贵族遗留下的私人秘室。正对面的墙上挂着魔镜形状的深金色维多利亚风的画,下面有色彩斑斓的大沙发。墙边倒是立着不少各类的镜子,想必是店主四处收集来的古物。我坐在小时候美术课的长条桌子边,桌上摆着一个英俊的石铸马头雕塑,这马悠闲地闻着旁边温柔的小蓝花。


此时重看这个图,想到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三)


一位戴着 trapper 布格帽子,围着黑白条丝织围巾的亚洲男士走了进来。他对我微笑,坐在了我的旁边。这便是店主 Ki。

2000年,Ki 在韩国已是小有名气的美发师,为了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他来到了伦敦著名的沙宣美发学院进修。随后又学习了专业摄影。2004年,他先创办美发沙龙 Hurwundeki(在 Ki 的故乡济州岛的方言中,Hurwundeki 是 “头” 的意思);过了一两年,随即推出了服装boutique;2008年,这家咖啡店开始营业。Ki 轻描淡写地把10年在一分钟内说完。

为什么学习摄影,为什么有信心在伦敦直接开店而不是回韩国,为什么开服装店、咖啡店呢?面对我的刨根问底,Ki 沉吟了一下,操着有淡淡的韩国口音的英文说道:“我一直对自然环境,建筑,室内设计,时装都感兴趣。所以想把自然舒服有品位、有剪裁感的服饰理念推广开来。我也喜欢高品质的食物和独立咖啡店;同时特别希望有个给小孩子玩的场所,这样年轻的父母们就可以全家泡咖啡馆。所以就搭建了外面的这个小游乐场。” 

Ki 坚信学习摄影可以更好地培养视觉美感,因为美发绝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而他不在亚洲创业的原因是伦敦的创意氛围更加宽松,对硬性学历看得没那么重。一席话下来,我深感 Ki 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务实者,而非只有满脑点子的创意人。




(四)


Ki 独具一格的审美观让凌乱和协调的平衡成为可能。我好奇地问桌子的来源,原理是从伦敦的各个艺术学校收集来的 —— 这种从附近社区循环使用废弃物的理念是可持续经营的最佳典范。一组一起做功课的学生们讨论着设计与建筑。一个带着典型黑框眼镜的有点自由职业者的范儿,自己品着咖啡,兴奋地盯着电脑屏幕。我身边的两个北欧的女孩子交换着几个宝丽来的时装设计照互相评价着。

得知10年前 Ki 刚到来伦敦时就做好了在此安家的打算,我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怎么可能呢?你不是说2000年前只来过伦敦一次吗?!哪里来的这么大决心呢?” Ki 自己也笑了一下,他把 trapper 帽子两边的毛耳朵搭了上去,道:“我来了伦敦的那一次就知道这里非常合适自己,仅仅一次就够了;我从家乡济州岛第一次到首尔的经历的文化冲击,比起来从首尔到伦敦要大得多。人与城市的缘分并不在于去了多少次和距离有多远。”

我的思想开了下小差:其实人与人之间结识也未尝如此。

他继续说:“我感觉伦敦是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城市,如果我能在这里成功,我在哪里都可!况且,伦敦只是我的根,我还将有很多树枝呢:在韩国,中国,美国...... ”

就着各处收集来的家具,形成了平衡自洽的审美




(五)


与 Ki 的几个 Q&A
(原文有点长,这里放三个有点意思的问题)
Q:你对生活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什么想法呢?
A:(眼中闪着非常积极的光芒)世界真的越来越开阔。而且不同国籍的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别早已不是外貌长相,更重要的是头脑中的想法。我们靠头脑沟通。
 
Q:如果你能成为伦敦的市长,你会改变什么呢?
A:哈哈,首先我一点也不想要这份工作。我会想让伦敦人的饮食习惯更加健康一些,少吃有添加剂和化学成分的食品。打个比方:读一本书的时候如用唾液捻书角,假设每个书角都有点微毒,读十来页一定不会有问题;但读完这本书人就会一命呜呼。化学成分对我们健康的负面影响是同样的道理。

Q:给来伦敦的旅客有什么建议?
A:不要一味看着旅游书上的建议。登上一个红色的双层巴士,坐在二层的第一排,从首站坐到末站。一路上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然后决定想去哪里游览。(指着桌上的糖)一定要尝过这糖的味道,才可以决定是自己喜欢与否,不是吗?

在 Hurwundeki 采访 Ki 时拍的,sadly 我的相机更想聚焦在后面的姑娘上



以上写于2011年,伦敦

以下写于2020年,北京


读罢自己这篇9年前的文字和问答,深深地感觉那像是很久远前的日子了,因为那种对全球化的拥抱和无尽想像。

我倒不想大篇幅地讨论在2020年末的此刻更时髦的、常听到的字眼,如“割裂”等。我想对自己说,无论身处什么大环境或大时代,要记住面对面亲身见过的人眼中的光,那,才是永恒的。如 Ki 回答我这些问题时,他眼中的光。

开篇提到的少女心事和男孩子,是这样的:

我去 Hurwundeki 采访 Ki 时,正是我离开伦敦搬回中国前的最后几个月,大约是2011年的5月,而在2月,我跟一个约会了一段时间的、很喜欢的男孩子分开了。原因现在看来有点莫名奇妙,但是回头看也是必然,毕竟,“年轻气盛”是用来解释“莫名奇妙”的万金油。

我们一起逛过伦敦的许多有趣的市场、去电影院看欧洲电影、吃各种家庭小馆子,看现代舞。当然还有不停的讨论各种,发表见解。由衷的开心。2月分了之后,一直没有联系或见面。

而5月的那天,走出 Hurwundeki 的一刻,居然,我看见,他坐在“沙滩”边的椅子上,喝咖啡。天啊。我走上去,我们略不知所措地互道问候......

也不意外他在这儿,毕竟我们有那么多共同的喜好;也很意外,不知道这是否是老天给我的 second chance?可,结果是,我也没把握住这个 second chance。

在这儿放张跟他在东伦敦 Columbia Road Flower Market 市集上的一个pop-up 摄影棚的可爱合影,纪念那些年轻气盛的日子。




*什么是"以上皆非 / none of the above":
可以读本号首文《跟5个粉丝说:why none of the above》

*9年前写的伦敦咖啡馆系列第一篇:
被建筑师设计师艺术行业者宠幸的 Kaffeine 咖啡

*北京北京:
北京,游走在六环与二环间

*谁是白雪:
更全的自我介绍还是没想好怎么写,争取下一篇这儿能写上。我经营一家名为 Fun Matters 的艺术经纪机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白雪希尔维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